上海城市人口分布.ppt
时间:2023-07-29 21:10:47
行政区划法 上海市户籍人口增长幅度曲线 1990-2000年上海市不同方向人口密度 1999年 2000年 ◆ 1990—2000年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相交点是5公里处。 ◆ 1990—2000年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16公里之内。 1990-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曲线图(16公里) 1990-2000年上海市人口密度曲线图(40公里) ◆ 人口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圈层式向外郊迁扩散 运用GIS技术,在上海电子地图上,以上海市人民广场街道的几何中心点为全市的中心来计算,则离市中心5公里环带内地区,人口明显减少,5公里环带以外地区人口则大幅度上升,并显现出了离市中心越近,人口减幅度越大,离开市中心点越远,人口增长幅度越大的规律性特征。通过计算,1990—2000年间,离市中心2公里的圈层内,人口减少约35.83%,2—5公里的圈层间人口减少15.55%,5—10公里的圈层间人口增加21.43%,10—15公里的圈层间人口增加113.05%,15—20公里的圈层间人口增加86.15%。 ? 1990年人口数 (万人) 2000年人口数 (万人) 90-00年人口 增减数(万人) 90-00年人口 增减幅度(%) 0-2公里 98.27 63.06 -35.21 -35.83 2-5公里 271.67 229.42 -42.25 -15.55 5-10公里 372.38 452.20 79.82 21.43 10-15公里 125.38 267.12 141.74 113.05 15-20公里 67.75 126.12 58.37 86.15 20公里内合计 935.45 1137.92 202.47 21.64 上海市不同圈层人口数及变动情况表 上海市不同环线的人口分布变动 ◆ 人口结构空间变化显著 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 通过对2000年在业人口从事不同产业结构的分析,得出明显的离市中心越远从事一产的比例越高,从事三产的比例越低的规律特征。 一产占在业人口比例图 三产占在业人口比例图 在此着重研究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在空间的变动情况。以距离圈层法分析,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,在市中心最高为21.36%,从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,最低点为7.86%,位于16公里处。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密度分析,表现出与所占比例相同的规律性。 年龄结构的变化 2000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2000年上海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空间的变动规律是:①死亡率在市中心最高,其值为10.22‰;从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,最低值为3.57‰,位于14公里处,从14公里处向外,出现了逐渐上升的趋势。②出生率在市中心最低,其值为3.74‰,从市中心向外逐渐升高,最高点处在20公里处,其值为7.16‰(注在34公里处,出生率的值又上升到7.16‰,出现了一个小高峰)。③从市中心开始,死亡率不断下降和出生率却逐渐上升,二者相交于7公里处,其值为5.01‰。 2000年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变动 5.01‰ ◆ 郊迁人口的主体是工薪阶层的一般市民 西方国家的人口郊区化图示 中国人口郊区化图示 高收入者 低收入者 ◆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分布特征 1 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以外的地区 2 中心城核心区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最高 3 外来流动人口分布呈现出同心圆的圈层变化 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超过2万的街道、镇 外环线 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 74.1% 44.7% 8.3% 全市 29.5% 2000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密度立体图 中心城核心区 上海不同环线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和密度对比 ◆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 最优模型是三次函数cubic模型 认为沿用多年的指数函数,基本能反映上海人口分布变动实际情况,但不是最优模型。 2000年人口密度模型(16公里) cubic模型: Y=5.0127-0.4866r+0.0058r2+0.0004r3 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密度模型 cubic模型: Y=0.7207-0.0454r+0.0009r2-4.E-05r3 2000年出生率模型(0-40公里) cubic模型: Y=3.3923+0.3269r-0.0093r2+7.1E-05r3 2000年三产占在业人口比例模型 cubic模型: Y=70.6642-2.3090r-0.0011r2+0.0009r3 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模型 cubic模型: Y=16.4149-1.2760r